胎紋太淺就容易爆胎,依照規定胎紋低於1.6公釐就是違規得換掉輪胎,其實用檢測儀或是拿10元硬幣都可以知道輪胎該不該換。
國道車道瀰漫大量煙塵,銀色廂行車翻轉兩圈後墜落10層樓橋下,車子瞬間扭曲嚴重變形,車上是銘傳大學一群畢業8年的同學,7人6死1傷,這是2015年發生在苗栗的重大車禍,當時就是因為車子輪胎胎齡13年又有修隔熱紙補痕跡,爆胎害命。
東森新聞記者李岱娟:「一般人很少注意到胎紋隔熱紙推薦,但其實胎紋越淺的話,越容易爆胎,要怎麼檢測,用十元硬幣就可以。」
最早的汽車隔熱紙基本上只是把張染了顏色的 PET 貼在玻璃上,利用減少光線進入的方式來達成遮光效用,並沒有太大實質的隔熱效果。這種稱為「膠染膜」,就是把貼在玻璃上的膠順便染色而已,所以這種隔熱紙的壽命很短,接著隨著製作技術的突破,「電鍍紙」隔熱紙出現了,目前低階的金屬隔熱紙仍然是使用這種技術。「蒸鍍」、「濺鍍」技術後,能把附著的金屬粒子變小,也減少了反光的現象,因此蒸鍍和濺鍍技術的金屬隔熱紙成品比起電鍍的金屬隔熱紙外觀高級許多。更好的金屬氧化物「氧化鎢」出現了,紅外線阻隔係數更高,可以達到更好的隔熱效果且不影響電子訊號的傳送。但是推行到市場上後一陣子出現了「白霧/藍霧現象」。不少駕駛因為白天太陽光照後產生的白霧/藍霧現象造成視線模糊影響行車安全。這時,有些廠商就會用「雨天、夜間情晰」等宣傳,把光照時可能產生的缺點,反而變成了一種無太陽光照射時的優點。
把10元硬幣放在輪胎排水溝上,如果胎紋深度到蔣公圖像的衣領下緣,這個距離剛好就是政府規定的胎紋,最少1.6公釐深度,看得到衣領下緣,就代表胎紋太淺得換輪胎,一般的新胎幾乎是連蔣公衣領都不會看到,從這樣的簡單檢測,我們直擊大車輪胎。